【大河财立方记者程帅星】近日,当以中信重工(601608)为代表的“河南面孔”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之际,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深化应用场景培育、加强优质企业引育等10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举措。
巧合的背后,一边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世界机器人大会盛况空前;另一边是河南上下游企业参与竞逐,“真金白银”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抢滩新赛道,河南有何决心和底气?
决心多大?
8月9日,河南省政府网站发布了《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包含加强模型研发应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加强优质企业引育、开展多元投融资服务等10个方面具体举措。
重点举措包括,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对新创建(重组入列)的国家级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给予一次性500万元奖励,对新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金支持等。初步测算,《若干措施》每年涉及新增省级财政资金1亿元左右。
除此之外,河南近期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频频,以期跑出“加速度”。
特别是2023年以来,《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河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等多个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明确到2026年年底,力争2—3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形成2—3个先进可用的基础大模型、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一批面向细分场景的应用模型、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案例等目标任务。
今年3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南省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作要点》。此次《若干措施》更是拿出“真金白银”,力求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人工智能产业为何受到政策关注?
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执行主任李清都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河南发展人工智能,既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社会民生需求的必然路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政策机遇窗口期、区域经济竞争态势等因素,则体现出河南发展人工智能的紧迫性。
从产业自身来看,上个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还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同时闻喜策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有着重要作用。
仍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为例,现场展出的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照护、消防救援、农业生产等领域。更何况,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其中一种,其他如智慧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更是不可限量。这对于人口大省、工业大省河南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底气何来?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人工智能产业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以及应用层。基础层包括云计算、芯片、传感器等领域,技术层包括学习框架、智能平台、算法开发等领域。应用层包括行业解决方案(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硬件产品(机器人、无人车等)和软件产品(语音助手、图像处理系统)。
从这个角度看,河南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人工智能生态。
在基础层,河南落地了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河南空港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项目。今年7月,河南传感器龙头——汉威科技(300007)跻身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股东之列,正加大机器人传感器市场开拓力度。超聚变生产线每3分钟下线一台算力服务器,落地3年即成为国内AI服务器龙头。
在技术层,麒麟合盛(APUS)在郑州建立全球第二总部,完成了北京1000亿参数和河南2100亿参数规模的通用大模型双备案,实现了河南大模型备案牌照零的突破。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研发了国内首个应用于临床眼科的“伏羲慧眼”大模型,汇聚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总计约440万张模态图像,为精准诊疗开辟新路径。
应用层的案例更加丰富,包括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中信重工在内,河南拥有50多家机器人重点企业,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其中,中创智领(601717)(原郑煤机)的侧板上下料机器人、中信重工的应急救援机器人、翔宇医疗的医疗康复机器人等都成为行业的“明星产品”。
翔宇医疗有关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智能康养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将加大在人工智能、康复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上个月,翔宇医疗透露,预计今年下半年将获得多款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注册证。
然而,河南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晚,传统产业占比高,仍存在一些短板。
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歌撰文指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应用场景赋能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等诸多短板。
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2024年,河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全国排第19名。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安徽(第5)、湖北(第9)、湖南(第13)。这与河南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如何发力?
河南已经实现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全覆盖,再加上人工规模大、企业数量多等优势,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具有广阔空间。
短板如何补上?
今年4月底,河南省领导在郑州会见科大讯飞(002230)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行时说,聚焦产业园区建设、大模型应用、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深化场景招商、智慧医疗、人形机器人等方面合作,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速赋能产业转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源头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中原落地。这为河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出重点方向。
包括刚刚出台的《若干措施》在内,一系列政策举措勾画出河南发力人工智能产业的“路线图”。
首先,算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河南提出加快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到2025年底,全省算力规模突破94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同时,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和高效配置。前不久,河南获批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将为全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示范引领。
在应用端,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科研、工业、文旅等9个重点行业应用,让人工智能充分赋能千行百业,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升级完善。
此外,还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企业孵化培育、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服务等。
“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需要长期的应用场景支持,需要整合全省场景潜力。”李清都说,“例如,在中小学普及具身智能课程,建立人形机器人实验室;在政务大厅、文旅景点、博物馆、科技馆及党建等场景中,开放讲解服务机器人;在养老和医疗场景中,服务老人、病患及家属。通过收集数据,推动技术迭代成熟。”
宋歌建议,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必须将“软件”与“硬件”紧密结合,协同打造产业链。“软件”即大数据、大模型产业,还包括相关行业的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硬件”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服务器、智能装备等方面。
“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数智’浪潮,正转化为河南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通过坚持创新与应用并重,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项目和人才集聚,努力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责编:刘安琪|审校:陈筱娟|审核:李震|监审:古筝闻喜策略
方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